《阿弥陀堂》于年在日本上映,讲述了一对久居东京的夫妇因厌倦了快节奏的生活环境和事业所带来的困扰,便决定“解甲归田”,搬家返乡定居后所引发的一些列故事。在风景如画的乡村生活中,这对来自大城市的夫妇感受到了久违的畅快,他们不仅找回了内心的平静、重拾了对自我的信心和对生活的热情,更盼来了小生命的降临,收获了他们曾经遗失掉的那份最宝贵的幸福。

该部作品是小泉尧史导演根据曾获得过日本芥川奖的名作家南木佳士的同名小说《阿弥陀堂だより》所拍摄的一部电影。小泉尧史师从日本电影界泰斗级的大师黑泽明,作为黑泽明非常喜爱的嫡传弟子,他不仅承袭了黑泽明风格的拍摄手法,更是将黑泽明电影的哲学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外界一直称小泉尧史为“黑泽明的影子”。

在跟随老师学习艺术创作和电影拍摄的近20个年头里,小泉尧史作为黑泽明的左膀右臂一直担任着助理导演的角色重任。他曾与黑泽明共同完成了《影子武士》、《乱》、《梦》等5部电影的拍摄工作,直到年黑泽明去世之后,小泉堯史才正式独立出道开始了属于他的导演人生。《阿弥陀堂》作为小泉堯史出道后的第二部电影,虽然沿袭了黑泽明探究人性的主旨,却一改黑泽明的“浓烈风”走起了温婉的路线。同样是气氛的营造在慢和留白的处理上,相比师傅作品中的压抑节奏,小泉堯史在自己的电影里增添了更多的女性视角,这一元素的融入使得整部影片在艺术效果的呈现上更趋于恬淡安谧,令人回味无穷。

相比那些卖座的商业大片,《阿弥陀堂》只能算是一部小众电影,但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陶情适性又富含人生哲理的优质影片。在年的秋天上映之后,就摘得了第26届日本电影学院奖的“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新人”2项重量级大奖以及11项提名。在豆瓣的评分高达8.5分,有多人看过这部电影,被评为:好于87%的剧情片。很多看过的人都说这是一部可以治愈心灵、回归自然重新找到自我,诠释生命意义的影片。在这部电影中观众不仅可以体验陶渊明诗词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惬意,更可以感受到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佛家禅理。

今天,我将从“叙事特点、角色塑造和创作主旨”三个方面,进一步来分析解读这部电影的价值与魅力。在文章的第三部分,通过对影片的拆解再结合我的观影感悟,来具体谈一谈小泉堯史电影的独特魅力和其中所蕴含的哲思。

01.叙事特点:采用线性叙事结构将孝夫和美智子在乡下居住的一年四季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他们的经历和遭遇引发观众的认同感

导演通过最经典的“线性叙事”架构,将整部电影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铺陈开来。末尾穿插女主人公的回忆,带领观众进入孝夫和美智子在东京的生活境遇中,形成前呼后应的效果让整部影片的因果关系更加清晰便于观众理解。

①以时间发展为线索,结合男女主人公在乡下居住的情节经历,解析人生价值的意义:孝夫和美智子是为理想奔波在东京这座大城市中寻找自我价值的一对平凡夫妇。在各自经历了事业上短暂的高峰成就后,两个人都分别徘徊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中,迷茫地原地踏步,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机械式地生活状态,找不到对人生的动力和希望。

就在这个彷徨的阶段,孝夫焦虑的心中不自然地想起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一番思量过后,他便萌生出了逃离大城市的念头。在征得了妻子的同意后,两个人便收拾好行囊迫不及待地返回到家乡,开始了接下来一年四季的田园生活。

在远离都市的乡野之间,孝夫和美智子充分地体验到了大自然的秀丽美好。他们和村里的小孩子们一起嬉戏玩闹,陪村里的老人们一起聊天汲取长者的智慧,在和村里人的日常相处中,夫妇二人逐渐卸下了心里的重担并敞开了困惑已久的心扉。

当村里的年轻姑娘小百合受到病魔侵袭时,身为医生的美智子当仁不让,运用自己娴熟的医术将小百合成功从死神手里抢回,为她赢得了生的机会。这也让曾一度厌恶自己工作的美智子解开了心结,在丈夫的鼓励下不仅走出了精神恐慌症状更是顺利怀孕成为了一名准妈妈,开始期待即将为人母的新生活篇章。

这种时间线性叙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剧情的脉络清晰明确,从影片开始到结尾,情节发展始终丝丝入扣、紧密相连。以孝夫和美智子在乡下生活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他们与村里人的相处和交往,细腻入微地呈现出男女主角心路历程的转化过程。在这种台词很少,剧中人物角色的心理动作都需要依靠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影片中,小泉堯史通过大量的风景镜头将内心富足的感受通过小溪中欢快游走的小鱼、夕阳西下闪着柔光的麦穗、草地里叽叽喳喳采着野花的小孩子们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完全不依靠文字和旁白讲述的呈现方式正是小泉堯史从师傅黑泽明那里继承的电影艺术表现精髓。

②末尾利用交叉叙事作为埋设的伏笔,引出整部剧的高潮部分,增加观众的认同感:影片的末尾部分,医院的中村医生一起完成抢救小百合的手术后,年轻的中村医生趁着小歇的时间展开了他的一连串询问,他不明白像美智子这样卓越超群的医生为何宁愿放弃东京的高薪,选择留在偏远的小山村里做一个“赤脚医生”。

随着美智子的回答,开启了一段以交叉叙事法演绎出的旧时回忆。回忆通过画面辅以美智子的讲述道出了她心底的往事,昔日的她也曾是意气风发、信心满满的医疗界精英,为了实现自己治病救人的理想她一直奋战在救援的第一线。但随着做医生的时间越长,她却越发失落,尤其是亲眼见证了那一幕幕生死离别的瞬间之后,美智子的内心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她开始质疑自己的工作能力,恰在这时她又遭遇了流产的打击,这让她对生活彻底丧失了信心,失去了目标,换上了惊慌失调症。

为了能凸显出这段回忆的痛苦和美智子消沉的意志,导演在画面的呈现上特地选用了一种冷暖结合的处理,透过夕阳折射入病房窗子的昏暗光线,一面呈现了旧时回忆的痛苦,另一面又表现了美智子在得知流产后脸色的憔悴和意志的颓废。让这段交叉叙事的出现成了这部电影链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隧道,既是导演引出高潮所埋设的伏笔又成为了前后呼应指代说明。

02.角色塑造:三位村中邻居对人生的态度,正是源自于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透过这三位邻居的心态映射出了主人公身上所缺乏的勇气和热情

人物是电影的灵*所在,角色塑造则是构成剧中人物鲜明性格化特征的重要因素,也是一部电影作品成功的元素之一。导演通过塑造出的三位村民角色呈现出了三个年纪不同、阅历不同的人,却难得的拥有着殊途同归的生活观。梅奶奶虽生活贫困但内心富足,孝夫的老师虽身患癌症但内心平和,小百合虽失去声音但内心乐观。

①长寿的梅奶奶象征的是挣脱欲望与贪婪方能静享平淡生活之美的代表:

96岁的梅奶奶是村子里最长寿的一位老人,她居住在山顶的祠堂里,每天诵经念佛为村里人祈福。虽然一生贫苦、空徒四壁,却从未有过不满和抱怨,一直勤勤恳恳地认真生活享受着命运赐给她的一切,不依靠任何人的帮助,坚持自己下地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当她得知村子里的年轻姑娘小百合因癌细胞扩散不得不接受手术时,便每天夜晚都会对着月亮祈求神明,希望小百合可以痊愈。当她得知幸田去世后,面对来到祠堂里上香的幸田遗孀,梅奶奶给予的是一个充满力量又温暖有爱的大大拥抱。

影片中的梅奶奶可以说是一位灵*配角,她贯穿了全剧始终,自开始到结束都能时常看到她的画面。每一次她的出现不是在对景静思,就是对着前来探访的村中人话家常,若你细细地去品读她说过的话,就可以感受到这些家常话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正如佛家的偈语:“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梅奶奶的话中所蕴含的就是这样的禅机和佛理。

在我看来,梅奶奶虽然是一位文化不高也从见过大世面的乡下老妪,但她却有着常人看不透的大智慧。面对自己贫穷的一生她从未产生过抱怨,很是随遇而安将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丰富多彩。在小泉堯史的镜头中,梅奶奶的家中处处充满了生活之美,水池子里浸泡着新鲜的*瓜和西红柿,案几上简陋的竹筒花瓶中一直摆放着新鲜的野花,房子旁的田地里长势茂盛的蔬菜,无一不是在显示着不受欲望的束缚活得自由自在的惬意。也正应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居所简陋异常,然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却是个没有贪婪和欲望的品行高洁之人,因此破旧的屋子也就成了高雅之所。

②睿智的老师象征的是放下功名富贵得以获得内心平静的代表:孝夫的老师年轻时曾被赋予过高官的职务,参与过二战,只是因为品性纯良不肯与他人为伍便被敌对的人诬陷,遭到了长达几十年的关押生活。直到战胜结束后的若干年,这位已过不惑之年的男人才被放回家乡。返回家乡后,老师面对的是丧子之痛,唯一的一个孩子因战乱未能挺过那段艰辛的岁月死在了疾病中。

好在昔日的爱人还在,并且身子骨还算硬朗,这是老师最大的慰藉,两位久别重逢的恋人一起度过后来的平静岁月。只是早年间长期的颠沛流离导致老师患上了胃癌,剩下的时日已不多,但他并不悲伤害怕,依旧过着和原来一样的生活,闲来无事时就练习书法,陶冶情操修心养性,将日子过得潇洒自在。

影片中的老师是孝夫和美智子的精神领袖,在孝夫讲述自己不顺的人生经历、否定自己的人生价值时,老师告诉他说:“像我这么一把年纪,也不知道有什么价值。只要走你自己的路,没有什么好后悔的。”,简单的文字却藏着对人生的态度。他将自己多年来一直珍藏的日本刀送给了孝夫,表面上是一种礼物的馈赠,实际上它代表的是精神的传承。是将自己的精神和日本武士道的精神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希望孝夫可以不辜负他的期望,继承他的意志,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美智子和孝夫说,老师一位睿智的强者,他虽然身体患病了但是他的心一直都是健康的,因此他才能以最平常自然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自己的病情以及即将要面对的生死,才会不恐惧、才能坦然地面对并继续去过着和以前一样的安宁生活。在我看来,老师虽然身患重病时日无多,但确是一位实实在在刚强的武士。他虽然早年间因战火的影响饱尝风霜,但是这些人生不顺的际遇却并未磨平他坚韧的品质,反而越挫越勇、越挫越强,成为了一位真正拥有大格局的睿智之人。正如美智子的评价:他虽然身体患病了但是他的心一直都是健康的,因此他才能以最平常自然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自己的病情以及即将要面对的生死,才会不恐惧、才能坦然地面对并继续去过着和以前一样的安宁生活。在小泉堯史的镜头中,老师是一位精致的人,他的每一次出现都穿着板正的和服,正襟危坐于桌前,凝神提笔,挥洒泼墨。即便是在他临终的时刻,他也是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握着妻子的手,难得的温柔地讲着对妻子的赞美。正如山本常朝在《叶隐》中所说的武士精神“武士者,须一生悬命于武士道。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

③勇敢的小百合象征的是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内心能冲破一切迷障的代表:小百合是一位坚强、文静又内秀的姑娘,她虽然因儿时患病落下了不能讲话的遗憾,可是她依然坚强地面对生活,努力地让自己活得幸福且快乐,勇敢地坚持着自己的兴趣,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写作者。在美智子告诉她身体里的癌细胞有扩散必须要接受手术的时候,她也依然没有放弃对生的希望,用自己的意志勇敢地去和命运做抗争,最终成功战胜了命运,重新拿回了自己的生命权,获得了生的希望。

影片中小百合出现的频率也不少,孝夫第一次遇见她就是在梅奶奶居住的祠堂,小百合作为梅奶奶的“迷妹”,她每天都会去看望梅奶奶,并将梅奶奶说的话记录下来,整理成诗词后印刷在村里发放的刊物中,供村中的每一个人观看学习。后来在得知小百合的病情有扩散的迹象时,孝夫为这个坚强的女孩惋惜,因此他鼓励自己的妻子去帮助这位勇敢的姑娘,而美智子也正是被小百合身上坚韧的品质所触动,为了这个年轻的姑娘她愿意放下过去,重新站回手术台,做回一位救死扶伤抢救生命的白衣使者。

在我看来,小百合虽然命运多囧,但确是一位真真正正从骨子里散发着勇敢的人,也是宫崎骏动画电影中一再强调的拥有“心的强大力量”的人。虽然因病失去了甜美的声音不能讲话,但是她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反而她很用心地努力让自己活得很开心快乐。

她把笔作为了自己讲话的方式,将所思所想都用笔记录下来,书写成册,成为了一名作家。因着对梅奶奶人生观的崇拜和喜欢,她便决定将那些充满哲理的话用笔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帮助那些内心正被烦恼痛苦所困扰的人摆脱彷徨学会乐观地享受生活。

在小泉堯史的镜头中,小百合是一位善良可爱的兰花姑娘,无论是在梅奶奶的医院的病房中,亦或是在刚做完手术睁开眼睛的时候,她的脸上都带着令人亲近的笑容,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从她身上感受到沁人心脾的幽香清远。正如她对文字的解读:“我认为小说就像用词语表达的阿弥陀。”小百合认为小说是能让人产生安谧和喜乐的,也意喻她的坚强和勇敢是来自精神食量,她在写作中找到了心灵的依靠。

阿弥陀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佛陀,也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力所成就,使无量众生来生佛土得大安乐。人们把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的法门叫做净土法门。

④坠入彷徨受自身思想所困的孝夫和美智子:孝夫是一位作家,已过不惑之年的他一直为事业所困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他在年轻时曾凭借自己创作的第一本小说轻松获得“最佳新作者奖”,风光一时的他原本以为自己终于可以跻身到著名作家行列,从此开展风光的人生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谁料自此之后他再没能写出过第二本作品。

美智子是一位拥有济世救人的高远志向,立志要拯救所有生命的优秀医生。她凭借过硬的技术曾加入到世界著名的医疗研究团队,在医院里担任主治医生工作。可随着从医经历的增长,美智子渐渐发现面对着一个个渴望被救治获得新生的人,她有着太多的束手无措,每当有患者没能挺过手术或者是手术后的恢复期,她都会遭受很大的心理打击。这种明明拥有才华却毫无施展之地的失意感让她深感无力,最终在面对了自己怀孕却未能守住孩子流产的打击中彻底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换上了惊慌失调症。

就在夫妻两个为了各自所承受的精神折磨时,孝夫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要带着妻子离开东京返回老家的山村,以为妻子和自己的心灵疗伤。也正是这个决定改变了他和美智子的人生,在回到乡下居住的一年时间里,他们不光摆脱了精神上的困扰,更是通过淳朴自然的生活获得了生活中的各种小美好,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最终收获了新生命的降临,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影片中孝夫和美智子在回到乡村后,充分地享受着田野间的生活,将自己实实在在地活成了一名乡野之客。他们一起手牵手看日落、一起和村子里的小孩子玩跳绳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一起去看望最年长的梅奶奶、为她检查血压、陪她聊天,一起去看望老师、陪师母讲话,为了帮助小百合和病魔对抗、为了让这个年轻的姑娘能不丧失活下去的勇气,他们各自努力去做着力所能及的支持。

在我看来,虽然孝夫和美智子虽对自己、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但确是心智不糊涂之人。在乡村的生活中,他们并没有让自己一直深陷在以往的伤痛里自哀自叹,反而敞开心扉,学着接受新环境、新事物、和村里的人做朋友,积极地融入到宁静的乡村生活当中去。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如果他们封闭内心,执着于过去人生中的得失里,恐怕就是田园的景色再美也入不了他们的眼、走不进他们的心,更影响改变不了他们的情绪。在小泉堯史的镜头中,这对中年夫妇在刚回到村里时,脸色是黯淡无光的,笑容也很少,但随着他们在村里居住的时间越长,他们脸上的表情则变得越加丰富,在陪着小孩子一起玩耍的时候,两人能开怀大笑;在村中小溪里钓到了小鱼时,美智子激动得像个得到心爱玩具的小孩子,她举着小鱼开心地跟自己丈夫炫耀成果,而孝夫也是面带笑容一脸欣慰地看着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期的妻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一切尽在不言中。

正像孝夫家中门楣上所挂的那副诗词,孝夫诗词是妈妈抄写下来挂在上面的,为了让家里的人在遇到痛苦的时候都能从中找到走出黑暗的光明。

宫泽贤明《不畏风雨》:不畏雨!不畏风!也不畏冬雪,和酷暑!有一个结实的身体,无欲无求,绝不发怒,总是平静微笑。一日食玄米半升,以及味噌和少许蔬菜。对所有事情,不过分思虑。多听多看,洞察铭记。居住在原野松林荫下,小小的茅草屋。东边有孩子生病,就去看护照顾。西边有母亲劳累,就去帮她扛起稻束。南边有人垂危,就去告诉他莫要怕。北边有争吵或冲突,就去说这很无聊请停止。干旱时流下眼泪,冷夏时坐立不安。大家喊我傻瓜,不被赞美,也不受苦。我想成为,这样的人。

人生的幸福不在于你已经拥有了什么,而是取决你正在做着什么。生活的美好不在于你已经得到了什么,而是取决于你都放下了什么。梅奶奶说:“也许吃清淡的食物,是能够长寿的因素。”,这句话在影片中其实还有着另一个意思,可以将“清淡的食物”看做一个拟人的比喻,解读为:“清净的内心是能够幸福的因素”。世间所有的虚荣繁华都是过眼云烟并不能为人带来真正的幸福,感官和欲望的满足只能带来片刻的欢愉享受,只有内心安宁清静自在,才能获得长久的喜乐。

03.创作主旨:在水墨田园的乡村生活中,蕴藏着很多只可意会无法言明的处世哲学

在《阿弥陀堂》这部电影中,有的不仅仅只是每一帧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田园美景,在秀丽的风景背后还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哲学。这也是导演想要通过影片为观众带来的思考,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你有多久没有停下来认真地感受过身边那些不知不觉间就被你遗失掉的美好。

①巧借“盂兰盆节祭祀”,阐述日本传统文化的历史:在孝夫和美智子刚搬回村里时,村中的老人就曾说起过关于盂兰盆节的习俗。由于年轻人都走出大山在外面发达的城市里工作定居,现如今村子里剩下的就是些老人和小孩。好在每年的盂兰盆节期间所有离开小村的人都会纷纷返回这里,扫墓祭祖的同时也是陪陪家里的老人以慰思念亲人之情。

由此就不难看出日本文化中对盂兰盆节的重视程度,在影片中展现盂兰盆节的画面时,小泉堯史也是从扫墓祭拜、祭祀仪式、放河灯、到夜晚的诵经祈福,无一漏下,全面细致地为观众展示了日本盂兰盆节祭祀仪式的全过程,这也是他对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宣讲和礼敬。

据《日本书纪》记载,推古天皇(年)就开始了类似于盂兰盆节的祭祀活动。发展到平安时代时,日本皇宫中盂兰盆会的活动已经被发展得十分盛大。当时的盂兰盆会主要是为了供奉祖先的灵*,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盂兰盆节,盛行在武家以及贵族之间,直到江户时代后这一传统习俗才被普及到民间。

在日本,盂兰盆节的地位就相当于中国的春节和清明的一个结合。那些离开故乡到外地工作的人,都会利用这个时段回老家和家人们团聚。这个时间段的东京等大城市也会显得非常冷清,因为定居在这些城市里的人都纷纷回到了乡下,这一场热闹的“大迁徙”被称作为“民族大移动”。

②结合时下流行的“回归田园”的思想,突出说明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内心的空虚,引发观影者的哲思:透过田园生活的环境,小泉尧史要展示的是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人的精神需求。是当一个人的内心被生活中的幸福填满不再颓废空虚之后,所具备的强大力量足以抵抗所有困扰精神的折磨。

在影片中,当美智子和孝夫在双双失意的情况下搬离东京回到山村后,这对失去了人生目标的夫妻才真正地洞悉了生命的意义进而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在慢下来的田野生活中,他们一起挖掘出很多生活中的小美好。当每天不再需要被闹钟叫醒,有充足的时间吃上一顿元气慢慢的早餐,而后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慢慢地想今天要去做什么,是去看望村中的老人还是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又或是带着鱼竿散步到山中的小溪边钓鱼时,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在这种自在悠闲的节奏中被渐渐治愈,开始了新的人生篇章。

在我看来,生活其实可以很简单,它可以是一日三餐认真吃的满足、也可以是一一场潇洒畅快的旅游,还可以是梅奶奶口中“不给自己添忧愁”的内心清净自在。在都市高效运作的“樊笼”中,人们总是脚步不停地透支着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为了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为了实现自己不甘平庸的愿望,终日奔波劳碌在生计的筹划盘算中,沦为了自己欲望的奴隶,错过丢失了很多曾经本可以轻易拾取的美好。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在辛辛苦苦打拼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后,忽然转头离开了自己蒸蒸日上的事业,过起了较之以往大相径庭的生活,因为他们在追求的过程中明白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就是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成为一个内心充盈、灵*富裕的人才能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才能不被眼前的事物所迷惑、不被他人的看法所左右,踏踏实实地朝着自己的目标无怨无悔地勇敢前进。

04.写在最后

《阿弥陀堂》这部电影之所以被外界称之为小众,是因为影片中大量的留白处理,对于情感的传达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导演采用的都是意境画面的呈现,看似是在讲述一部暖心的治愈剧,实际上“暖”只是表象,只有穿透这个表象你才能真正地读懂小泉尧史的思想。对比那些需要用语言来解释的故事电影,小泉尧史的作品更像是一部小说,一本集合了渊博知识的书籍,观众到底能从“这本书”中读懂并理解多少看得是每个人自身的领悟能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具体答案。

影片着力为观众描述了一对久居城市的中年夫妇在失去信心遁入迷惘后归返田园,在大自然的世界中获得了力量,发现了生活的美好,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故事。

从黑泽明电影的学术高度上来看,小泉尧史这位关门弟子将师傅在电影中对人生和人性的探讨阐释的得更加清冷幽邃、婉转迂回潜藏着浓浓的禅意,这应该也是武士道精神对他的影响。从而表达出影片“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的精神内涵。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hef.com/bhjz/12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