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手稿消失的时代,重读茅盾手稿与书法的
茅盾(年-年)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他的创作与上海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近日,30页、约九千字的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在上海唐香文化空间展厅展出的同时,由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上海中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从茅盾手稿看手迹对文化研究的价值”研讨会,结合这一手稿就其文学意义与书法艺术价值进行了座谈讨论。 据悉,茅盾在年写下的这一手稿是一篇评论文章,全部用毛笔写成。相关学者认为,这一手稿不仅文学意义巨大,从书法角度看,有着典型的文人书法特征,书面整洁、字体隽秀飘逸,呈现出温文尔雅的仪态和清雅不俗的风韵,“当下是一个手稿消失的时代,这件手稿不仅是文学评论家的稿件,也是书法家的翰墨,重读茅盾手稿,对于文学界与书法界都有着镜鉴意义。” 茅盾(年7月4日—年3月27日)茅盾(年7月4日—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文化部的第一任部长的茅盾负责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学艺术的组织领导工作,为我国文学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茅盾一生著述丰厚,有《子夜》、《春蚕》、《白杨礼赞》、《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同时他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手稿原件。茅盾撰写的日记、回忆录、书信、小说、诗词、文艺评论、读书笔记、译文等手稿,是了解其创作思想的第一手研究材料,对后世直观了解作家当时的创作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手稿作为文本生成的最初环节,本身也具有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通过手稿与各种印刷本的比对校勘,不仅可以“辨优劣、明是非”,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与阅读文本,给深化文学研究提供无可替代的重要学术资源,而手稿的各种笔迹,也能展示出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和创作态度,作家行文运思的过程和情感态度的变化都能从手稿中解读出来。 茅盾在年写下了一篇名为《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的评论文章,载于当年的《人民文学》第6期。这篇文章的手稿共30页,全部用毛笔写成,每页纸张长22厘米,宽15厘米,除了纸质微微泛*外,品相甚好,还附有当时刊发该文的《人民文学》发稿签。这篇余字的文学评论,由于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文中所涉及的多篇作品,经由茅盾先生的精准而有力的评论,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比如茹志娟的《百合花》、王愿坚的《七根火柴》等9篇作品进行评论,每一篇评论都用作品事实说话,详略得当、切中要端,既有肯定,也指出不足。其中,他更赞赏《七根火柴》和《百合花》。 对整个中国当代文学来说,《谈最近的短篇小说》是具有重大文学历史价值的重要文献,而手稿也是一份精彩的书法作品。 茅盾手稿 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从书法角度看,茅盾手稿呈现出典型的文人书法特征,书面整洁、字体隽秀,笔迹中体现出温文尔雅的仪态和清雅不俗的风骨,这不仅是文学评论家的稿件,也是书法家的翰墨。除了作家笔迹外,该手稿上还留有编辑的笔迹。以下是研讨会部分发言摘要: 茅盾手稿学术研讨会现场罗宏才(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今天的研讨会由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承办主持,因为上海大学和茅盾先生有着密切的关联,年茅盾先生和陈望道等名流一起加盟上海大学。在整个近现代文化史上,茅盾先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是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现实写作的重要倡导者。今天的着眼点是他的一篇重要手稿——关于《谈最近的短篇小说》。我有几个感触。一个是上海目前正在打造三张“名片”,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可以说与茅盾先生都有关联。 说到江南文化,南北朝时期北方士族的南渡,构成了江南文化的最早核心主体,茅盾先生的书法受《董美人》影响,既有俊逸的一面,又有典雅的一面。王若飞先生在茅盾先生五十大寿的时候讲,他是中国民族、中国人民最优秀的分子,这个话放在今天的作品上仍然存在。他的这一手稿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伟丈夫”。 茅盾手稿展出现场(上海唐香文化空间) 茅盾手稿学术研讨会现场汪涌豪(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茅盾和上海的关系非常密切,解放前二十多年茅盾几乎都在上海,他好像曾在商务印书馆,然后编杂志,编《小说月报》,他的朋友圈也在上海。他自己也说过,如果没有在上海从业的经历,可能没有他文学的成就或者地位。他的小说,包括他最典型的小说《子夜》反映的也是上海,从中不难看出他和上海是非常有渊源的。所以我们今天在上海,就他的手稿开这样一个小的研讨会,是特别适合的。 就我所知,茅盾的文学主张是为人生的文学,而且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hef.com/bhpz/12499.html
- 上一篇文章: 00后女生第1次来男友家,餐餐白粥冷菜敷
- 下一篇文章: 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3上映3天票房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