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英

在芳草地听的题为《回望*团,品评鉴赏,鲜活表达》语文实践活动,深感与教师间的差距,教师采用中英双语进行教学,教学特点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立足学科领域强化语言实践。本节课力求以“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芳草学子”为核心,以语言领域的语文、英语为载体,从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演出为实践出发点。依托英文歌剧、学过的课文、看过的电影,多方搜集相关资料,运用比较、品评、鉴赏。完成中文或英文的诗歌创作。

2.凸显主题学习,有效学科融合。本节课,打破学科本位的思想,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通过学科课程融合,开展跨领域学习,运用多种方式,实现语言领域与艺术领域的融合,学生感受综合性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科综合实践能力。

3.东西文化比较,拓展思维广度。学生借助史实资料。以比较、品评、鉴赏的方式,在思维广度的拓展过程中,感受灿烂的中西方文化。受到艺术的情感熏陶

闫晓梅:

听了九小符爱*老师的《折百合花》一课感触颇多:

1.本节课能够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是起到指导作用。能够放手让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留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时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在学习百合花折法时,教师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的桥梁,以旧知识小椎体的折法来学习新知识。仅仅依靠旧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3.本节课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识读流程图的能力,在实践中体验互助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利用花语表达感恩之情,渗透德育教育。

折百合花

张吕贺:本次参加教研活动听了符老师的劳技课《折百合花》,这节课是在学生学过纸娃娃的基础上的一节延伸劳技实践课。劳动技术是一门综合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必需通过实践创作。这节课老师教学时能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促进个性发展为宗旨。紧密联系学生的认知经验,围绕认识花、探究花、创作花这一主题,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本节课有鲜明的二个特点值得我学习:一是教师扎实的基本功,板书、教师示范操作和讲解,都很好体现了过硬的基本功。二是在教学中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通过认识花,创作的过程很自然渗透学生爱母亲、爱长辈、身边的人,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价值观。

王雨飞:李宜静老师的《公共场所讲文明》一课,采用图片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文明在生活中的反映,从而潜移默化的学习。在培养学生讲文明、树新风意识时,利用视频资源触动学生心灵突破教学难点。最后,用动画来巩固知识,让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生活。在课堂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给学生足够的思维与活动空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传递,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运动之中。在亲身体验“残疾人”的游戏当中,一颗颗稚嫩的“爱心”不断的得到提升,这样便形成了一种无可比拟的、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整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作了很好的铺垫。体验、感受是本课教学的主旋律。在课堂中,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交流感受,这不但能更出色地完成任务,而且有利于同伴间的交流与沟通,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李玉伶:

周一听了贾国芹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课,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老师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老师有把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可以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联想到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贾老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接受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我有几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贾老师共同商榷。

1.老师的设计可谓是大胆、开放,给了我们对分数初步认识教学方

法上的一种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但是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老师在此内容的传授中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和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重难点没有突破。

⒉在贾老师的课堂上充分表现出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都能准确的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但是老师自己的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失误。

?

见秀丽:《假如我可以变》这节习作课,要求学生围绕“假如我可以变”展示学生的童心、童趣和梦想。贾老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听完她的这节课,我感受很多,现反思如下:

一、充分利用童心,激发童趣

孩子天生爱幻想,如果让他们连续一周阅读神话、传说,让那些奇异,怪诞的故事和孩子们亲密接触,他们会像海绵似的将那些故事吸收到自己的大脑中,他们的童心被激活,童趣会自然的萌发出来。习作前的阅读教学,她除了让学生学习教材中的课文,还让学生大量的阅读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在口语交际课上,安排了讲故事,创编故事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的表达和想象。在习作指导的开始,以做脑力保健操的方式让学生任意说喜欢的事物。看似简单的游戏,但学生在短时间内要想说得与众不同,说得新颖独特,就要看思路是否开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大自然,现实的,虚拟的…想象的…说得千姿百样,丰富多彩,这时候学生的思维被打开,童趣被唤醒。

二、点燃想象之火,激发表达欲

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大脑进入兴奋状态时,教师创设情境,点燃每个学生的想象之火,让大家变成了自己喜欢的事物,然后教师扮演“三年级小学生”这个新角色,来营造一种新角色互相的氛围。然后,以自己介绍的方式描述,也顺理成章,达到情动的效果。这时,教师给学生一定的遐想空间,学生一个个仿佛还陶醉在想象中。然后,让学生去说、去讲,他们的表达欲被尽情的释放出来了。

三、对“自由表达”和“写作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习作中自由表达,让学生“她手写她口,她口述她心”,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可习作是很容易的,避免造成畏难心理。但是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有些学生他的“口”或“手”并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这就要求教师在习作的指导上还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如何将作文的写法指导与自由表达统一起来,是习作指导需深入研究的课题。接着,教师让学生把刚刚说的内容整理一下,并用一篇例文来说明构段方法,这样放低坡度,降低要求,让学生很容易完成任务,他们也乐于接受。

最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语言简练,有激情,又有感染力;评价语言丰富不单一,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因此,本节课堂气氛活泼生动,课堂变得多姿多彩。

?

贾国芹:听了陈淑兰老师的《奇异的琥珀》,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精妙,环环相扣。让学生对于一种新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抓好这一点很关键,能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还利用本说明文语言生动活泼的特点,使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特点,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本堂课导入很好,学生很感兴趣,注意力集中。如果能给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做拓展训练来巩固课文,会更好。

赵文秀:星期四下午听了陈老师的一节语文课《奇异的琥珀》,让我收获颇多。在上课时,陈老师采用了“逐层深入,引导推理”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阅资料,摘抄“琥珀”的有关知识,上课时进行交流;接着,根据学生急于想见到这块奇异琥珀样子的心理,安排学生自学课文思考:这块琥珀到底是什么样?边读边画下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然后对照图片,了解琥珀的样子。在学生弄懂琥珀的样子后,问:“看到这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想知道什么?”(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然后,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画一画这块琥珀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奇物”在科学家想象里的形成过程,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大胆探究科学的兴趣,为后面揣摩科学家推想的依据做了铺垫。最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理解琥珀形成的经过,揣摩科学家推想的依据,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向文章挑战,向科学家挑战,大胆想象,还有哪种可能性?五分钟自由发言。本节课力求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安国红:听了张连华老师的《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课,整个算理过程张老师分五个步骤进行。一、教师先示范摆小棒,直观展示不够减如何退位再减。二、全班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退位减的算理。三、指名板演,边摆小棒边口述过程。四、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展示操作过程,并结合操作讲解算理,加深理解算理。五、从直观到抽象,教师示范板书竖式计算,并让学生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算理的理解过程,教师做得非常到位,因此学生理解得非常好。

在学生板演、口述算理后,张老师的一句:“老师也想说一说,你们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好……”就这么简单的对话,却充分展示了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关系。同时可以想象,一直以来张老师所创设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张海春:听一年级班主任张连华老师的数学课《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在教学中是个难点,学生理解起来较难,张老师巧妙的利用小棒帮助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减时向前一位借一,前一位少一,后一位借一来十,用十去减再加原来的数,(也可以加十后再减)得到的数写在个位上。通过教师的演示与讲解,学生学习的效果较好。

崔玉兰:听了平谷五小付金平老师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一画、算一算的方式做题,然后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学生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切实感悟小棒满十捆成一捆,木块满十排成一排。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进位加法,老师再组织学生讨论:十位上的小1是什么意思,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上去的1,从而理解了算理,教师在教学中又注重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比如:说完整话,课上善于质疑。

这节课还有几点我的感触很深:

1.学生的上课状态特别好,回答问题积极主动。

2.教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

3.课堂中做到了几个结合。动与思相结合图与式相结合,做与说相结合。

张连华:听了付金平老师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这节课,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如何向十位进位的问题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虽然学生有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但仍有部分学生不是很清楚。为了进一步突破进位的难点,在教学中付老师设计了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再计算这一环节,通过先动手体验后讲解的过程,让学生先自己找出好的计算方法,再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有了这一满十进一的发现和理解,这时学生再进行笔算练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注意进位。特别是为了学生更好掌握进位加,付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是先从个位加起还是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显感受到从个位加起的优越性。加深学生的进位加的理解。从老师在下面巡视情况来看,孩子们计算基本上都对了。个别孩子没加上进位的1,付老师请孩子说说算理是怎样的,强调进位的小1不要忘了写和加进去。

这节课付老师还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在练习中展现学生的一些漏进位、忘记加进位1或个位不满十就进位的种种情况,让学生自己发现来改正。另外老师还注重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在注重孩子倾听,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上课时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从不知认真听,到认真倾听,注重从这一方面来对孩子的培养,再有及时对孩子的评价。孩子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图文编辑:杨红玉

大兴庄中心小学

赞赏

长按







































中科爱心救助
儿童白癜风该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hef.com/bhyx/3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