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北京人ldquo纯手工rd
吃喝玩乐最北京 最接地气的北京吃喝玩乐分享平台 前一阵大家纷纷调侃,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呢? 原来每个人的老妈都格外关爱家里的摆件。 看到这些纯手工产品, 小早不禁想到了当年心灵手巧的妈妈 给我们做的那些毛衣毛裤.... 这些,你们一定都还记得! 纳的千层底 小时候家里都很穷,哪买得起鞋,都是妈妈一针一线缝的。“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妈妈纳的千层底最合脚,穿着也是最舒服的。简单的有纯色的面料,稍微复杂点的便在上面绣个简单的花朵,还有厉害的妈妈会绣你想要的任何图案。 厚厚的鞋底是一层又一层的布叠起来的,一厘米的厚布料用针穿不透,需要用纳鞋底专用的锥子,一针一针的钻,久之手中便磨出了厚厚的膙子。 小时候多调皮啊,一双千层底穿好久都穿不坏呢,要不是后来长个子了,还能再穿好几年,比现在买的结实多了。 衣服 天稍稍转凉,妈妈又忙起来了,给孩子先织个坎肩。姑娘们的毛衣一般都是好几种颜色的毛线织在一起,花花绿绿的,特别适合初秋的时候穿。男孩则会随便的多,纯色的就可以,有时候也会在正中间织一个小动物图案。 小坎肩儿织完又要织毛衣毛裤。各种织法齐上,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暖,织到袖口裤口还要收一下,免得漏风。 这身棉袄棉裤现在几乎绝迹了,小碎花,现在看看真的土到爆,穿上像个球。可是咱们小时候确确实实穿着这身棉袄长大的。 还有整套的手套、帽子、围巾,戴上不冻耳朵不冻手,全是老妈一针一线织出来的。 自家做的被子 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是,初秋,妈妈和街坊在院子里铺上凉席摊平昨天还没缝好的被子继续做活。阳光当头照,小小的我在被子上打滚,妈妈缝到一处我便滚到另一处,真好。 “编花篮” 什么时候有的“白色污染”这个名词?小时候哪有那么多塑料袋儿,出门买菜都是挎个篮子,篮子哪来的?自家编的啊! 藤条、柳条、塑料都是编篮子的材料,藤条柳条编的空隙大,装个头大的东西,这种筐子用来收割用。老旧的筐子也会当垃圾筐用。 柳条编的簸箕,早些年家家户户都有这东西,每年收下来的麦子玉米都要用簸箕筛过后才能囤起来。 盖帘儿,这东西估计90后都见得比较少,别说00后10后了。高粱杆儿做的排完一面再背面再排一面,用来放饺子用,撒点面粉上去,不沾饺子,好用还环保。 门帘子 小时候有一阵特别流行串帘子,最开始是这种帘子: 里面是废纸折成的,外面加一层冰棍袋子(塑料的),防水还美观,串成后花花绿绿的,就是这个东西特别挂长头发,人出来了,头发却被勾住。小时候为了串这样的门帘子,放学的路上看见冰棍袋子全捡回去,之后又出了各式各样的门帘子。 纸帘子过后便开始流行串珠帘,大概就是下图这种,连图案也和小早家的一模一样。 其实那时候不仅家长动手能力强, 咱们动手能力也不差, 在那个没有电脑游戏机的年代, 一群小孩儿想出了不少点子, “研发”出许多玩具。 比如说: 沙包沙包的成本相对于现今的玩具成本真的太低太低了,只需要几块儿不要的碎布缝成一个正方体,里面放什么都行,大米、玉米粒、豆子,大米玩起来很柔和,玉米粒砸人就特别疼了。 还有这种六角沙包,由六小块组成,小早以为这种沙包比四方沙包好看许多,不会踢的时候可以在沙包上绑根儿线,牵着线踢更简单。 一张纸折出童年一张薄薄的纸带给我们的童年乐趣太多了。折飞机是最常见的,不过也是花样最多的,不同的折法飞行的距离和曲线都不一样。记得还有什么纸飞机大赛,看谁的飞机飞的远。 纸船,除了飞机,就属折纸船简单,从开始没有篷的船折到带篷的纸船再到后面更加复杂的纸船。 女孩喜欢折千纸鹤和星星,折好多好多,千纸鹤串起来,星星会放在一个瓶子里或盒子里..............送给喜欢的蓝孩子(羞涩捂脸)。 折方宝折三角,废弃的烟盒和报纸就是我们的乐趣,折成三角或方宝,几个孩子凑到一块儿,看谁的先把对方的方宝扇翻面儿。 折手枪,现在谁还记得怎么折玩具手枪,每到下课,教室里就变成了一堆男孩儿的“战场”,“biu!biu!”“pa!pa!”还假装自己中弹倒下,戏还挺多! 小早还要说一样儿折纸,估计很多人都忘了——折纸炮。这个特别简单,但是对纸的质量要求很高,需要特别硬的纸,比如课本的封面。折完后用力向后一甩,啪得一声,折法稍有偏差,甩出来的声音也不同,或低沉或清脆。 其实一张纸可以折的东西太多了,折百合花,折扇子,折小篮子....那时候玩的简直可以写一本折纸大全! 啤酒盖、羊拐一根线一个啤酒盖,就是一个玩具,这个叫什么我已经忘记了,不过曾在班里风靡一时,小早已经准备再去搞一个了! 男孩儿们还喜欢把啤酒盖砸成这种平整的形状,小早是个女孩儿不知道怎么玩,请评论区的男神们告诉我吧~ 羊拐,在我印象中,这个是女孩儿的玩具,每个小骨头节上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将它们“打扮”的特别好看。 和羊拐相似的游戏便是抓子儿了,找不到羊拐的就寻找漂亮的小石子儿,几个女孩儿凑一块儿玩,时间久了,带棱角的石子儿也会变得圆滑。 说了这么多玩意儿,您还记得几个呢? 虽然没有“农药”“吃鸡”, 那时候的我们有 但那时候的我们有最简单,最质朴, 畅荡在胡同儿口,伴随着鸽哨声儿的笑脸。 编辑小早最新身边事/突发事件/爆料投稿/授权加好友看点推荐▼ →提示!北京这几个区本周开始办理回户籍所在地小升初 →全城缉狗!朝阳区十里堡、青年路、大悦城附近疯狗咬人,伤势严重者目前仍未脱离危险,朝阳警方已开展抓捕 →奇葩!北京公交车上一男子耍无赖不买票还怒怼乘客 →北京六旬大妈打赏主播30万元,背后原因让人心酸…… →北京16区都富可敌国,您认可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hef.com/bhjz/8438.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位爱尔兰设计师,把曲线玩到了极致
- 下一篇文章: 数暖童心,与梦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