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6297_lab.html

在古时候的欧亚大陆的两端,曾经活跃着这么一群武士,他们作为东西方民族带有尚武色彩的精神文化的象征,虽然他们的产生环境与背景有很大差异,但是同样蕴含着很大的“文化共性”。

在游侠的世界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除暴安良,匡扶正义”,那是侠客行为的准则。西方的骑士也要求做到执掌正义、保护贫弱。别外,中国的侠客追求勇武和荣誉,推崇宁死不屈的气概,为人慷慨大方,仗义疏财;西方的骑士亦然,视荣誉为生命,以宽宏大量、无私馈赠为骑士的高尚美德。

最后,游侠强调忠诚和信义,骑士也极端痛恨虚伪与邪恶。正如刘若愚在《中国的侠》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尽管二者存在着种种差异,但这些共同的观念跨越了时空界限和种族界限,代表了人类共同的志向向,体现了人类精神的融合。

游侠

游侠的起源

游侠在中国起源非常早,人员主要来自于先秦礼崩乐坏后的士阶层,士这个阶层是介于贵族和庶民之间的这么一个阶层。

先秦时代,群雄逐鹿,合纵连横,士为了生存,不得不屈尊委身于当权者,历史学家顾颉刚曾经谈论过,最先的历史应该是只有武士,至孔子死后,其弟子不再言武事,甚至是羞于言兵事,方有文士的兴起,所以文士是从武士蜕化而来,虽然有点武断,但是也大体符合逻辑。

在战国时文武分途后,武士一支便是先秦游侠的最主要的起源,战国时期的游侠出身相对纯粹,大体以失职、尚武的游士为主,间杂以因战乱、天灾而失田的流民,上层贵族失势落魄后降为士庶阶层,不得不乞食于新兴权贵门下。

吕思勉在《秦汉史》中提到的“好文者为游士,尚武者为游侠”应该对游侠是的来源也是一个很好的注释。

游侠精神

对游侠评价早前主要是墨子和韩非子两个在一些文章中做过一些褒贬不一的讨论。

墨子是站在民间的立场,他认为游侠损己利人,扶危救困,己自身所厌恶的事来解救他人的急难,是值得充分的肯定的。

韩非子则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认为游侠是恃仗武力违反国家法律(以武犯禁)或随心所欲、任性而为、无视政令、蔑视朝廷或为了私人交情、朋友意气而不顾职命。故而,在韩非子眼里,游侠对社会有着极大危害,是祸害社会的五大蠹虫之一,必须予以清除。

司马迁写史记时,应该是认同了墨子的观点,所以专门为游侠做了一个《游侠列传》,其中阐述了他的一些观点:游侠的行为虽然不符合道德法律的准则,但是他们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敢决断,已经答应的必定实现,以示诚实,肯于牺牲生命,去救助别人的危难。已经经历了生死存亡的考验,却不自我夸耀本领,也不好意思夸耀自己功德,大概这也是很值得赞美的地方吧!

骑士

骑士的起源

欧洲骑士制度源于中世纪(9-12世纪)加洛林朝的法兰克王国,后逐渐推行到欧洲各国。那时普通武士往往因为分封的领地而成为贵族,早期的骑士很多是因战功而受封的武士,骑士制度也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骑士制度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在当时的宗教、文化和社会各因素的推动下,人们对武器的使用、贵族职能的看法有了一个转变。

中世纪欧洲的国家是从蛮族社会组织的基础和战争中发展而来的,因此其整个结构和社会风气都是军事的,维持社会稳定和统一的力量就是军事贵族骑士阶层及其首领。所以,要成为一名贵族,首先必须成为一名勇武的骑士。而要成为一名骑士,则必须经过侍童(7、8岁以后)、扈从(14、15岁以后)和骑士(21岁以后)三个阶段的封建骑士教育。

在侍童阶段,主要是将孩子送到权势高的领主城堡中当侍童干杂活,并可从贵夫人及其女儿那里学习一些骑士礼节和文化知识,还有唱歌、乐器、象棋、口才等技艺。

进入扈从阶段,则成为主人的随从护卫,也是预备骑士,主要学习称为“骑士七技”的骑术、游泳、投枪、剑术、狩猎、吟诗、弈棋。

进入骑士阶段,要成为一名真正骑士首先必须经过晋封仪式或称为授剑仪式,比如德国,在众武士面前庄严地举行授武器仪式。舞枪弄棒、骑马格斗成了贵族的特权,战士、骑兵与贵族为同义词,骑士就是贵族的总称。

骑士精神

中世纪的文人音乐家菲利普·德·维特里曾经在《百合花铁盔》将学术、信仰、骑士精神合并成为三朵鲜花,骑士就是为了保护学术和信仰而存在的。

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骑士制度在欧洲各国都被赋予了高度的伦理价值,高贵的骑士和庄严的博士均被看作是尊贵的高等职责的承担者,他们的精神在欧洲中世纪思想文化领域起着主导作用。

在诸多的文学作品中,骑士精神被赋予了勇武忠诚侠义、坚守誓约、正义感强烈,荣誉高于生命的典范,他们不但会在战场上英勇的冲锋陷阵,平时还会对贵妇人献殷勤,他们还慷慨、谦逊、注重礼节和仪表堂堂。

游侠和骑士的区别

首先在社会地位上,两者就有很大的区别。游侠不属于任何一个阶层,而是一个因为相似的行为方式而存在的松散的群体。他们会因为现实环境的逼迫,社会的不公,站到统治阶级的对立面,他们会因为为百姓鸣不平,做出了许多有违地方制度的行为。

而骑士则不同,骑士本身就是封建统治秩序的卫道士,他们拥有贵族身份,本身就属于统治阶层的一员,而且他们大多占有广大的土地,享有种种特权,牛逼点的骑士都可以干涉王位的继承。

因为他们这群人经济来源非常稳定,政治地位也高,所以造成了骑士的集团意识特别强,他们更愿意和社会地位相当的人往来,且内部等级分明,不是什么人愿意当骑士就可以加入的。

另外一个区别来自于宗教信仰。中国的宗教环境自古以来就非常宽松,所以游侠并没有什么严苛的宗教束缚,他们更向往的是自由、无拘无束。

但是骑士则不同,他们奉行“骑士是上帝的战士”这一基本准则。骑士将基督教作为自己的唯一信仰,把维护信仰、保护教会当成自己的责任,为教会而战,甚至可以为教会而死,其中为人熟知的事件就是“十字军东征”。

如果说还有一个区别,那应该是在人物形象上吧,在我们都经常看到的电视电影中和以前很多文学作品的插图中都能看到,中世纪的骑士的打扮,银色的板甲、锁甲,头盔护面,铮亮的马靴,骑着高头大马,手握长枪冲锋陷阵,这可能也是身份的彰显。

游侠和骑士在文学作品中的外形上有很大区别,虽然也不乏锦衣貂裘之辈,修身养性之士,李白不是也在《侠客行》中写道“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吗?

但更多的游侠是举止豪放,不拘小节,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快意江湖的形象。当然这同样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游侠阶层的广泛性和民间化。

游侠和骑士的消亡

到了汉武帝时期,游侠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被皇权列入消灭收编之列,汉武帝对汉朝大侠郭解的铲除,可谓代表。

西汉著名游侠郭解属于典型的自主创业类型,一度杀人越货,私铸钱币,挖坟掘墓,无恶不作。汉武帝元朔二年,朝廷将各郡国的豪富大族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不积财,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移标准,但仍被列入迁移名单之中。

当时大将军卫青还去汉武帝那给郭解说情,

卫青给汉武帝说,郭解家里穷,不符合朝廷要求的迁移标准啊。

汉武帝说了句经典的话,一个平头百姓竟能让卫大将军来替他说话,穷不穷还很重要吗?于是郭解还是被迁徙到茂陵。

郭解后来被杀,表面上是因为郭解的门客为郭解打抱不平而杀人,可是此前郭解也杀人越货,并没有被法办啊。

关键在于汉武帝不能让一个游侠有如此大的能量。正如当时的御史大夫公孙弘所说,有人肯为郭解杀人,这比他亲自杀人更可怕。

确实在统治阶级的眼里,一个游侠居然有这么大的号召力,那么多人竟愿意为他舍身卖命,对一个游侠的敬重居然超过了皇帝了,这还得了,必须要斩杀以儆效尤。

在汉武帝的强势打压之下,游侠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史记》《汉书》《魏略》尚还为游侠立传,其后游侠无传。而且不难从《汉书.游侠列传》看出,班固对游侠潜意识中的抵触与谴责情绪,已远非司马迁对游侠的由衷颂扬可相提并论。这大约是因为游侠以武犯禁,直接威胁、扰乱统治秩序,不见容于统治者,当然不能让史家再写游侠,即便写也不能取褒扬态度。

下面我们来说说骑士,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漫长黑暗的中世纪的过去,欧洲迎来了文艺复兴时期,平民的的流动导致骑士制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封土制,开始受到冲击。另外,在长期的战争中,骑士制度自身的弊端也日渐显露,它逐渐不能满足国王开疆拓土的需要。

从《牛津精选》中可以看到,最晚提到骑士正式封号的时间是在15世纪末,也就是说中世纪末,西方的骑士制度开始逐渐衰落而淡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真正的落幕还是持续了那么几百年。这一过程主要是雇佣军制度逐步取代了骑士制度的过程,而新式武器装备的出现为骑士制度的解体敲响了最后的丧钟。

后记

虽然中国的游侠和欧洲的骑士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已经衰落了。但游侠和骑士身上所赋予的精神已经内化为一种价值取向,深深地扎根在了各自的民族性格之中。

这是他们存在本身的历史影响,但它的衰落又给这种影响增添了一种怀旧甚至理想主义氛围,也正是这种文化独特魅力之处。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hef.com/bhyx/14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