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漳县多元产业绘蓝图
农户家中晾晒当归。 寒冬时节,走进漳县殪虎桥镇东桥村,*芪、当归、*参等中药材铺满农家小院,淡淡的药香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在殪虎桥镇东桥村中药材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40多名工人有序操作,将初加工的药材除杂、分类、扎把、包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我们合作社全年能够带动多名群众季节性务工,人均月收入在0元左右。”合作社负责人杨小原介绍。 近年来,殪虎桥镇立足地理条件,推进中药材产业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今年种植柴胡、*参、当归、淫羊藿等各类中药材2.1万亩,产值达万元左右,户均可增收4.8万余元。通过引导6家大型药材购销合作社,采取线下收购、线上销售的购销模式,以高于市场的价格统一收购,统一加工、包装销售,带动余人参与季节性务工,人均增收0元以上。 村民正在采摘木耳。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是当地推动特色产业长足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殪虎桥镇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推动木耳、中药材、芦笋、百合、沙棘等一批富民产业不断兴起,带动了一方经济、致富了一方百姓。 黑木耳是殪虎桥镇发展特色产业、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一匹“黑马”。 殪虎桥镇东桥村抢抓全县着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机遇,建成占地30.8亩的黑木耳产业园,现有吊带棚23座、晾晒棚11个,木耳挂棒量46万棒,产量4.5万斤左右,实现综合收入万元以上。“木耳产业园的建成生产,常年带动4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每名群众可增收元以上。”产业园负责人宋文友说。 成熟的沙棘果。 殪虎桥镇竹林沟村,海拔较高、气候湿润,适合发展芦笋种植。走进芦笋种植基地,一株株芦笋嫩绿挺拔,群众正忙着采摘。基地外,等候装车的车辆排成队列,将新鲜芦笋运输到兰州、定西等地各大超市销售。 “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引进芦笋种植,从刚开始的50亩扩大到现在的亩,每年产值达万元以上,能够带动全村50余名群众季节性务工,人均收入在元以上。”殪虎桥镇竹林沟村*支部书记朱文洲说。 每逢金秋,在殪虎桥镇铁沟村百合试验田内,一筐筐又大又饱满的百合经去泥、分拣、装箱,运往兰州、西安等城市。 新鲜的芦笋。 百合种植户胡建文是当地的脱贫户。在村*支部的动员引导下,胡建文流转整合土地15亩,试验种植百合。今年,百合亩产值达到1万元左右,和其他农作物相比,种植效益明显提高。 “今年主要是进行百合试种植,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种植积极性就会提高。明年我们将在全镇广泛推广,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引导更多群众通过种植百合实现增收致富。”殪虎桥镇副镇长王希坤说。 殪虎桥镇林地面积广阔,沙棘资源富集,现有野生和人工种植沙棘林7.8万亩。在沙棘采摘旺季,当地近名群众参与其中,人均实现收入元以上。镇里还积极动员致富能人创办沙棘初加工专业合作社,从事沙棘收购、果汁压榨、果油分离等,延伸了产业链条。 群众采挖百合。图片均由漳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农闲来合作社打工,两个月能挣四五千元,还能顾上家里,很方便。”阳屲堡村村民李想梅说。 “我们因地制宜,瞄准当地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探索一村一品发展路子,引导群众抱团致富,中药材、黑木耳、白百合、鲜芦笋、野沙棘等特色富民产业已成为赋能乡村振兴、撬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支点。”殪虎桥镇*委书记姜玉红说。(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通讯员张春雷) 原标题:《定西市漳县:多元产业绘蓝图》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hef.com/bhjz/12168.html
- 上一篇文章: 尚博伯爵亨利比溥仪早生将近百年的法国版溥
- 下一篇文章: 家庭中最常见5种绿植的浇水方法,养花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