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

古语有云“立秋之日凉风至”,

立秋作为夏秋的交界,

预示着凉爽季节的开始,

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

盛夏余热未消,天气仍然炎热,

素有“秋老虎”之说。

“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揫(jiū),有聚集,收敛的意思。「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秋是「收」的开始,万物收敛阳气、沉降。

人体也要顺应自然,避免大量出汗和体力消耗,收敛肺气,调整情绪,以顺应秋气之收敛。

在经历了“苦夏”的煎熬后,

许多人的脾胃功能仍然比较虚弱,

那么在这既有余暑,又添秋燥的时节,

我们应该怎么“吃”才能安然度过呢?

1.防暑不贪凉

饮食上,仍需适当加用一些清热、健脾利湿的食物,以使体内遗留的湿热之邪彻底清除。

立秋过后,天气虽一时炎热,但人体阳气已开始收藏,阴气逐渐增长,特别是人体阳气不足的人,若再贪凉,进食一些寒凉之品,则会使阳气更虚,脾阳更伤,从而出现手脚冰凉、小便清长、大便溏泄等症状。

.宜收不宜散

“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是说秋天与肺相呼应,此时肺气宜收敛,进食酸味食物可收敛肺气,而辛味食物则会发散肺气。

所以要适当多吃酸味水果和蔬菜,尽量少吃葱、姜、韭菜、辣椒以及油炸、酒等辛味之物。

3.滋阴润肺

“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开始,人体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圣人讲究“秋冬养阴”。

同时,秋季燥气当令,津液易伤,中医讲秋季主脏之肺是喜润而恶燥的,所以更易受燥邪侵犯,从而出现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甚者痰中带血。

因此立秋之后,饮食上要注意增强滋阴润肺之力。

4.要贴对“秋膘”

俗语言“秋季进补,冬令打虎”,经过酷暑及“秋老虎”的考验后,许多人会有倦怠、乏力等症状,而秋天是一年当中进补的最佳时机,因此民间素有“秋补”习俗,俗称“贴秋膘”。

贴对“秋膘”至关重要,否则会得不偿失,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误区:

不可无病进补

经常会有患者前来咨询吃什么、怎么补,特别是针对当下市场上比较火热的一些药材。

其实很多人身体素质尚可,不存在中医讲的“亏”,自然也不需要进补。是药三分*,补错了好东西也会成*药,额外的营养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同时,要注意不是价格越高的药材越好,比如人参可大补元气,是补药中的圣药,但盲目服用可能会导致过度兴奋、血压升高、鼻孔流血;再比如铁皮石斛是滋阴生津之佳品,但脾阳亏虚有寒之人服用则可能会引起腹泻。

不可不分虚实

中医讲“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身体壮实之人若再盲目进补,会引发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身体虚弱之人亦不可大肆进补,需知“虚不受补”,在身体极虚的情况下大补特补反而会增加身体负担。虚症之人要分清自身气血阴阳是哪方面虚,有针对性的加以进补。

不可凡补必肉

过去清贫年代,人们物质匮乏,营养不足,身体较瘦弱,因此在冬季来临之前都会适当补充有限的肉食,以增加身体能量储备来抵御冬季的严寒。

现在时代不同了,大鱼大肉随手可得,普通人也基本不存在营养不足的情况,若再多食肉食,不但不易消化,过多的脂肪、糖类物质反而会使身体不堪重负,引起心脑血管病、代谢病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立秋进补应以“平补”为主,尤其胃肠功能虚弱的老人和小孩,喝点清淡易消化的养生粥品更有益于身体健康。

最后推荐几款立秋时节最适宜进食的食物梨性凉,味甘、酸,归肺、胃经,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特别适合热病伤阴或阴虚所致的干咳。老年人或脾胃较虚弱的人,可以做成冰糖炖梨水,减少梨的凉性对脾胃的刺激。葡萄性平,味甘、酸,归肝、肺、肾经,能补气血益肝肾、生津液强筋骨,特别适合体倦乏力之人。但因葡萄糖含量高,糖尿病、肥胖患者慎食。柠檬性寒,味甘、酸,归肝、胃经,能生津止渴、祛暑、安胎。适合暑热引起的口干烦渴。柠檬富含柠檬酸和维生素,具有杀菌、美容等作用,尤其适合年轻女性,切1-片泡水饮,香味口感清新宜人。山楂性微温,味酸、甘,归脾、胃、肝经,能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特别适合肉食积滞之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者。但需注意脾胃虚弱而无积滞或胃酸分泌过多者应慎用,有习惯性流产者禁用。百合性微寒,味甘,归肺、心、胃经,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适于肺阴虚燥咳,心阴虚有热之失眠心悸。可与莲子、粳米一起熬粥喝。银耳性平,味甘、淡,归肺、胃经,能滋阴润肺、养胃提神。被称为“穷人的燕窝”,其富含植物胶原蛋白,能促进组织修复,常服可美容润肤、延年益寿。

想了解更多健康知识请







































白癜风早期
补骨脂注射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hef.com/bhjz/2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