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令人感动之余,还让人耳目一新。描写革命年代铁血般的战斗生涯的小说,不胜枚举,然而它们大都正面描写战斗如何惨烈,战士们意志如何坚强,一般都是金戈铁马地充满阳刚之气。但是,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却能够另辟蹊径,走了一条以柔情写铁血的路子。这篇《百合花》主要是为了表现一个革命者为拯救战友而英勇牺牲的崇高的革命精神,但是,作者为了赞美这种革命精神,采用的别样的叙述方式。作者没有正面地描写战士如何英勇地战斗,甚至,纵观整篇小说,无论正面还是侧面,描写战争场面的文字少之极少。作者的大部分笔墨都倾洒在一些平凡的,温馨的,甚至有点琐碎的事情上,诸如与通讯员一路同行的情形,还有与之一起去向村民借被子的场面等等。这些文字占去了整篇小说的大部分篇幅。作者这样处理,是有其道理的。前面已经说过,茹志娟的这篇《百合花》,走得是一条以柔情写铁血的路子。小说写得很唯美,把美好的感情倾注在平凡的事物上——美好的事情,美好的人,美好的事物。在那种残酷的生活中,这种平凡的生活,平凡的幸福是多么难得,多么可贵!作者正是运用这种反衬的手法,使读者在阅读之后,更能感受到平凡生活的可贵,更能体验到战争的残酷——战争把那么美好的人,那么美好的事给毁灭了。“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从这一点看,这篇小说算是算是一个悲剧。然而,这又不是一个简单的“悲剧”。读完《百合花》,许多读者皆会在为通讯员的牺牲而伤感之时,又会分明地感受到有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在感染着你,激励着你。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整篇小说都充满了对生活,对革命,对人民——特别是对美好的事,美好的人,美好的生活的无限热爱!读者很容易被这种充斥字里行间的热爱所感染。这就是文学的力量,这就是美丽事物的力量——它能让你不自觉地懂得什么应该去爱,什么应该去憎。可以这样说,《百合花》是一个“美丽”的悲剧,“美丽”得可以让人忘却伤悲。作者把这篇小说命名为“百合花”,就暗暗地说明了这个意图。白色的百合花,似乎是只应该与欢乐幸福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在这篇小说里,那白色的百合花却是献给崇高的悲剧的,是用来包裹战争的罪恶,是用来纪念一段死去的美丽!用原本代表纯洁爱情的白色百合花,去纪念那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毁灭与残酷,这是作者的独到之处,也是这篇小说成功的肯綮之处!除了描写角度取得了成功外,《百合花》也还有不少闪光点首先,小说的语言清新流丽,充满着一种健康向上的气息与情感。小说开头有一段文字,很能代表小说的语言风格:“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然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得秋庄稼却给雨水洗得青翠水绿,珠铄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这样的景物描写在这篇小说里比比皆是。咋看之下,很难想象这是一部描写战争年代的作品。其次,小说的语言也颇为凝练,耐人寻味。试举一列,小说在叙述“我”跟通讯员一起行路的时候,“我”曾经这样问他:“你怎么参加革命的?”通讯员的回答很值得咀嚼——“大*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一个“跟”字,意蕴无穷。为什么是“跟”呢?而不是“去”,或者“一起”之类的字眼?“跟”是自愿的,是自觉的,是“心向往之”的。这个“跟”字,表现了小说的主人公对革命的无限向往与忠心。无论主人公之前就参加了革命*队,还是在“大*北撤”时自己追上去的,都可以用一个“跟”字来道明,而且更显得耐人寻味,语言功力深厚。再次,小说在刻画人物心理变化层面,亦十分到家。《百合花》主要描写了三种心理变化:一是“我”对通讯员的心理变化;二是通讯员对新娘子的心理变化;三是新娘子对通讯员的心理变化。“我”初次接触小伙子的时候,两人一起赶路,但是“(小伙子)一开始他就把我撩下几丈远。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于是,“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之后,“我”发觉小伙子“我:走快,他也跟着走得快;“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由“生气”到“发生了兴趣”,此是一次变化。但是作者并没有“就此罢休”,接下来,“我”与小伙子接触渐久,对其感觉也越来越不同。当我得知小伙子是“我”同乡的时候,“我立即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从“生气”到“发生了兴趣”,再到“越加亲热起来”,作者写得自然流畅,毫无生涩之感,显现出作者独到的写作水平。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这种“我”对小伙子的感情亦随之升华。“我”通讯员来到目的地后,因为战事所需,便一起去向老百姓借棉被。小伙子在借棉被的时候,与一位当地的新娘子发生了一些小小的龃龉。当小伙子得知自己借到的棉被正是那位新娘子的新婚之物时,不禁十分地过意不去,心底感到很歉疚。“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到这里,已经不是“发生了兴趣”,也不是“感觉亲热”,而是“心底爱上了”。“爱”,业已是感情的极高升华。从“生起气来”,一直到“心底爱上”,“我”对小伙子的态度及感情来了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变。可谓是“一波三折,百转千回”,曲尽其妙。再来看通讯员对新娘子的心理变化,亦是写得精彩绝妙。憨厚朴实的小伙子第一次走进新娘子家门,向她借取棉被的时候,由于那张棉被是新娘子新婚的珍贵嫁妆,新娘子一时间难以割舍,加之小伙子傻乎乎地,语言不当,可能不小心得罪了新娘子,因此第一次“借棉被行动”终以失败而终。接着,小伙子向我抱怨说:“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这很明显地是对新娘子充满了抱怨与不满。“我”于是便与小伙子一起去见那位新娘子。在见到新娘子之后,小伙子心底还是疙疙瘩瘩的,“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再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这简直是一个小孩子在发脾气!后来,得知借来的棉被是新娘子的嫁妆之际,小伙子不由得”跟我嘟哝起来“了,一副:认真为难的样子”——活脱脱地写出了一个憨厚朴实,又有点傻乎乎的小青年的个性,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力。另外,小说写新娘子对小伙子的心理变化,亦是神来之笔。一开始是“忍了一肚子的笑料”,觉得这个小伙子很是傻乎乎的。然而,在小伙子生命垂危之际,新娘子的神情变得“庄严虔诚”,为小伙子衣服“缝破洞”。当别人想要阻止她用她那张代表着幸福的新婚棉被陪小伙子下葬时,新娘子温柔的面庞不禁显得“气汹汹”。看着小伙子下葬之际,她的“眼里晶莹发亮”。这一段描写极为感人,也是小说主题升华之处。纵观整篇小说,情辞具美,可谓成功之作。然而,小说在主题的挖掘上,让人隐隐觉得不够深刻。不过瑕不掩瑜,《百合花》对于革命题材的处理把握可算是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它把一个悲剧叙述得如此美丽动人,充满了催人向上的艺术力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hef.com/bhpz/13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