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是“立秋”节气。秋季是天气由夏转凉的过渡性季节,但节气的立秋只预示着季节转换的开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但需要注意的是,立秋并不等于入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各地进入秋天的时间差别较大,此时仅有西北、东北一些地方完成了夏秋转换,其他大部地区还处在炎炎夏日中。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为“四立”,其是我国古代最早被确立的节气之一,在古代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每到立秋节气人们都要祭祀土地神,以庆祝粮食丰收。而在我国民间还有“躲秋”的习俗,有句老话叫“立秋不躲秋,秋冬是非多”,说的就是立秋当天要躲秋,这样可以减少口舌是非。

躲秋,是诸多习俗当中的一种,具体是什么时候兴起的,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关于其来源,更多的说法是立秋节气,处于阴阳交替的时候,此时阴阳相争,而且会度过一段强引力阶段,有些人则是会“犯太岁”。常言道:“惹不起躲得起”,人们为了避免出现意外,或者是发生不顺,就在民间慢慢形成“躲秋”的一个习俗。那到底是哪些人要躲?具体怎么躲呢?

哪些人要“躲秋”?

一年有天,每个节气差不多持续15.2天,这就会导致每年立秋交节时间不同,今年立秋交节的时间为8月8日02时22分41秒,对应的干支时间为癸卯年、庚申月、戊戌日、癸丑时。丑时对应时间为凌晨1点至3点,这个时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候,这表示今年的秋天从极阴中诞生,秋天阴气的力量会特别强。

而秋天在五行中属“金”,金克木,因此“弱木”就会受到金的压制,今年“木”属性弱的人就需要“躲秋”;在十二地支中“寅”和“卯”属木,而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寅对应生肖“虎”,卯对应生肖兔,并且秋天和冬天是“木”力量比较弱的时候,因此出生于秋冬季节的虎和兔在今年立秋需要躲秋。

如何“躲秋”?

“躲秋”的方法也很简单。躲,就是藏,我们可以在立秋交节的前后1至2个小时躲在家里即可,这个时间段尽量不见陌生人,不与别人发生口舌之争,也就是告诉我们在立秋这天,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这几个时辰当中,不要去相冲的方向,以免带来祸端。

除此之外,一些老人说今年立秋还有3个特点,比较不一般,与往年有不同,分别指哪些呢?

今年立秋特别早

今年的中秋节时间是8月8日2时22分41秒,立秋交节的时间为半夜的丑时,牛无夜草不肥,农人往往会在这个时间起来喂牛。作为对比,年是14点53分48秒立秋,年是20点28分57秒立秋,年是08点09分01立秋,可以说今年立秋的时间非常早。

老话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当年是早立秋,预示着秋后会相对凉爽;相反如果是晚立秋则预示着接下来还会经历较长一段炎热的日子。

今年是六月秋

今年立秋阳历时间是8月8日,阴历时间是六月二十二,属于是“六月秋”,按照农谚来分析,“六月立秋,两头不收”,大概意思是指,如果是六月份立秋的年份,可能预示着夏收和秋收都不能收获,也就是说当年夏季作物和秋季作物的产量不是很高。

至于原因,从温度上来说,六月立秋,预示着当年炎热的天气也会提前,而夏收作物提前遇高温,会影响生长,进而产量不好。而对于秋收作物来说,六月立秋预示着当年降温比较早,可能会导致有效积温不足,进而影响籽粒的饱满,降低产量。

今年是“闭眼秋”

在一些地区,立秋也有“睁眼秋”和“闭眼秋”的区别,区别方法很简单,像人白天干活、吃饭时眼睛都是睁开的,而在睡觉时眼睛是闭着的,因此如果立秋交节的时间在白天(06时~18时),那么就是“睁眼秋”,如果立秋交节的时间在黑夜(18时至06时),那么就是“闭眼秋”,今年立秋的时间在半夜,很明显是“闭眼秋”。

老话说“睁眼秋收,闭眼秋丢”,如果当年立秋属于“闭眼秋”,可能预示着每一样的庄稼产量要丢,也就是产量不高。相反,如果是“睁眼秋”的年份,那么每一样的庄稼就会丰收。

立秋风俗

立秋这天,还有洗秋澡习俗。有的地方要在太阳出来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阳晒过的水洗,洗秋澡的目的是防止生秋痱子。民间还有贴秋膘、咬秋、晒秋等习俗。伏暑时节,天气炎热,会出现食欲不振、身体消瘦等苦夏现象,到立秋则需贴秋膘,补足精气神。贴秋膘不是贴脂肪,而应根据自身状况,调整膳食结构,均衡营养。在我国许多地方也流行“咬秋”,人们会在秋日吃瓜,意在借西瓜、香瓜等瓜类来祛除暑日积蓄在体内的暑气。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山区,每年立秋,他们都会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以庆祝丰收。立秋之后,酷暑未消、天气渐燥,人的生理状态也会随自然状态调节,身体容易因秋燥而不适,此时养生尤为重要,宜食清热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梨等。

结语

立秋并不等于入秋,虽然早晚比较凉爽,但是中午仍然热浪袭人,因此立秋后中午我们要注意防暑,早晚要注意防寒,我们要灵活增减衣服。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立秋当天下雨预示着接下来一段时间雨水多,粮食作物更加容易丰收。你认为老话有道理吗?你知道的立秋习俗还有哪些?#立秋民俗知多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hef.com/bhpz/14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