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第6辑)

(本文作者陈进武副教授)

论百年来南京作家的区域流动与审美倾向

陈进武

内容提要自20世纪初,南京作家以执着的坚守姿态和丰富的生命体验,表现了他们所感受的历史和时代特征,建构起了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学形象。在百年中国文学发展中,南京作家与南京批评家共同构成了有重要影响的南京作家群。从不同区域向南京的流动中,南京作家的行动轨迹架构起了南京百年文学的时空坐标,揭示了南京文学流动的经纬和血脉。在南京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南京作家倡导的“昌明国粹”“干预生活”“新状态”“新写实”“断裂”等,引领了时代风潮与文学风尚。在精神取向和传统赓续上,南京作家的创作呈现出历史和现实两种题材领域并重,强化与丰富了具有腔调与韵味的南京文学世界。

关键词百年文学;南京作家;区域流动;文学观念;审美倾向

从历史地域和文化积淀来说,被称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在中国众多城市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和能级。这座江南城市既具有曾为都城的金陵王气,又有着“江左风流”的六朝气息。一方面,文人名士的结社雅集、秦淮风月共同形成了独具南京特质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南京在拥有才情与繁华的同时却也遮蔽不了内里的创伤与沧桑。从中国新文学的视野来看,南京作家们在百年来创作了诸多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建构起了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学形象。实际上,所谓南京作家包括南京籍作家、非南京籍但又成长或生活工作在南京的作家。不过,不论是南京籍的作家,还是非南京籍的作家,他们在文化地理与精神境遇层面却又有着共同身份:南京作家。虽然审美趣味和写作观念不尽相同,但南京作家们不仅精细地勾勒出了他们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脉络,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与丰富了具有腔调和韵味的南京文学世界。同时,南京作家们在一种“流动”话语的包围之中用个体生命体验传达了百年南京文学的审美特质。

一、作家群体的形成与流动

既然引出了“南京作家”的概念,我们就有必要对百年来南京作家的情况作出简要盘点和梳理。自20世纪初以来,就有一大批生长或活跃于南京文坛的现代作家,或者是出生或者谋生于南京,曾经短暂或者相当长一段时期在南京勤恳创作。这些作家最早的主要有陈三立、丘逢甲、鲁迅、胡适、汪东等,晚近的如范小青、叶兆言、苏童、毕飞宇、魏微、韩东、朱文、育邦、张羊羊、庞羽等。事实上,除了从事文学创作的南京作家,还有相当数量的南京批评家或学者与南京作家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批学者主要有王伯沆、陈师曾、顾实、柳诒徵、吴梅、*侃、汪辟疆、胡小石、陈中凡、唐圭璋、程千帆、叶子铭、陈辽、董健,等等。正如李徽昭总结的,南京批评家对南京作家群体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他们共同构成了在百年中国文学发展中有重要影响的南京作家群。

为了充分发掘百年来南京文学的写作资源和发展面貌,我们尽可能全面搜集了具有代表性的南京作家(包括部分写南京的代表作家),整理了他们从不同区域流入南京的大体情况。如此,我们不仅能够较为直观地看到南京文学在百年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而且还可以观察到南京的文化积淀与文学气质在南京文学中的体现与彰显。基于对于南京作家内涵的界定,我们重点选取了位最具典型性的南京作家进行分析和考察。稍加观察不难发现,一方面,若从作家在不同时期的影响来区分,活跃在20世纪上半叶的南京作家(包括部分学者)主要有位,而自年以来至今活跃在当代文坛的南京作家有位。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作家体量均衡的现象实则表明了百年来南京作家群体的蓬勃壮大与强劲发展,而且还体现出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旺盛创造力和持续影响力。另一方面,从省内外作家流向南京的情况来说,这一迁徙与流动的作家群体以南京周边省份或城市为主。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上(暂且忽略区域的变动),年前主要表现为从内陆省份(除浙江外)流向南京的态势,而在年后则呈现出从小区域走向大区域的特点(见表1,表2)。

从上示图表可以明显看到,南京作家的流动区域是纷繁复杂的。首先,从省内外流动的人数来讲,江苏省内城市往南京流动的作家(简称省内作家)为75位,而省外流向南京的作家(简称省外作家)为位。如果将南京本地56位作家相加,省内作家共位与省外作家在总人数上大体相当,但省外作家流入人数(占总量的49.4%)要远高于省内作家流动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8.9%)。从根本上来说,作家在不同区域之间流动有“被动”与“主动”之分。“被动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治因素的影响,而“主动的流动”则是*治、经济、自然、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更应当是作家对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城市文化等方面所做考量后的主动选择。从这一层面而言,省内外作家选择南京既有“被动的流动”,也有“主动的流动”,而后者显然是占主导的。

其次,从省内城市流入南京的情况来看(见表1),前两位的是苏州(15人)、泰州(10人),扬州、南通、无锡、常州均为8人。随后是徐州(6人)、盐城(5人),包括赵本夫、周梅森、胡弦、张晓风、梅汝恺、郭枫、陈中凡、鲁羊、*蓓佳、鲁敏等代表作家。其后是宿迁为1位作家,即魏微,而淮安、镇江、连云港等均有两位典型作家。其中,柳诒徵、陈白尘、鲁羊、育邦、马铃薯兄弟等都是百年中国文学不同时期引领社会和时代风尚的学者或作家。不难发现,来自包括南京在内的苏南城市的南京作家占省内作家的66.4%,连云港、宿迁、淮安等苏北城市流向南京的作家较少。这一点与江南文化的重心所在相契合。

最后,从其他省份流入南京的情况来说(见表2),位居前三位的省份是浙江(29人)、安徽(19人)、湖南(10人)。显而易见,因区域和地缘的关系,从浙江到南京的作家最多,占省外作家总数的22.6%。来自湖南、安徽、湖北(8人)、江西(7人)、河南(6人)、山西(1人)等中部六省的作家占省外作家总数的比例则将近40%。其他作家人数较多的省市还有上海(6人)、山东(6人)、四川(6人)、广东(5人)、福建(4人)、河北(3人)等。除浙徽湘三省外,其他外省作家主要有胡先骕、吴宓、陈师曾、沈西蒙、张爱玲、朱文颖、臧克家、黎汝清、郭沫若、巴金、曹禺、艾芜、张资平、潘向黎、朱文、李龙云、姚鄂梅、*梵、*孝阳、向迅、孙频,等等。这些作家从各地奔向南京,在人生走向上显出远离家乡故土的流动轨迹。从作家的身份来看,相当一部分作家在地理区域归属和地域文化认同上具有多重身份。一种情况如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出生在江苏扬州,但曾多次游览南京并留下作品;另一种情况如宗白华祖籍江苏常熟,出生于安徽安庆,但又曾在南京大学任教并写有相关作品等。可以见到,在从外地到南京的流动中,大多数外省作家的行动轨迹构成了地理或区域上的流动圈。这种流动很大程度上架构起了南京百年文学的时空坐标,既描绘了凸显南京作家身份与流动轨迹的时空地图,又揭示了南京百年文学流动的经纬和血脉。

二、文学观念与风潮的引领

如果说区域流动是考察百年来南京作家群形成及流动的外在维度,那么文化身份认同与文学观念更新等则是进一步考察南京作家群的内在观照。换句话说,不论是前文所说的省内作家,还是省外作家,他们从区域流动到文化融合的转变中展现出文化或文学表达的新内容与新方式,带动了南京文学和文化的活跃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南京作家和省内外作家的融合也是文化传统和文学观念在历史和空间的流动和交融。自20世纪初以来,南京作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独立从事文学创作,“他们的作品在每一个时间段之中,都成为中国文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hef.com/bhzw/10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