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三大画科之一,花鸟画常以笔墨和宣纸为作画工具,以“花、鸟、虫、鱼、兽”等动植物形象为描绘对象。花鸟画独立成科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隋唐到两宋时期,多以工笔形态为主,明代起,个性表现的文人水墨大写意花鸟画以不可阻挡之势奔泻而来。

近代花鸟画则在继承了文人画传统意义的大写意形态之外,与西方文化的接触、碰撞中呈接受、吸收而融合的状态。

在隋广义先生和李照东老师联合创作的《百花花贵图》卷三十七中,李照东老师以墨、笔为主要媒介,通过深浅变化的墨色,流畅自然的笔触,展现了百花在春日风中的娇媚与清雅。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传达出一种宁静中蕴含的生命力。

在构图上,李照东老师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枇杷花、金盏菊、百合花等呈现在观众面前,有些花朵近处呈现得比较清晰,轮廓分明,而另一些花朵则通过淡淡的墨色和虚化的笔触,将其置于画面的远处,形成了一种层次感和立体感。这种虚实结合的处理方式,既有西方的写实,又有东方的写意,使得整个画面在给人以逼真感受的同时,又不乏艺术的想象空间,引发观者对画面深远意境的思考。

从色彩运用来看,《百花花贵图》卷三十七以淡墨浓墨相间的墨色为主,墨色浓淡变化凸显出花朵的轮廓和质感,同时也表达了淡淡的清新之感。李照东以精湛的技巧在墨色的层次渐变中,辅以天然矿物研制的色彩,创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给人以静谧、空灵之感。

在表现百花的细节上,李照东老师以写意为主,渲染花瓣的纹理和轮廓,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花朵的柔美和娇嫩。

除了花朵本身,李照东老师还巧妙地描绘了百花的枝叶。枝叶的线条流畅而有韵律感,既呈现出花朵的生命力,又为画面增加了一些动态感。这些细节的描绘不仅展示了画家的功力,也让整幅画作更加丰富和立体。

隋广义先生的题词,出自宋代黄庭坚在四川乐山大佛碑林里的一首诗,寓意诗人寻找了三十年的“真如”境界,即“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内含的他们心心相印、顿悟到的真如境界。这就像漂泊的游子找到了“家”。

《百花花贵图》卷三十七中的老者和少女则是诗中寓意的具象化表征,老者端坐百花丛中,气定神闲,亦如“真如”境界中的老神仙,少女探头回望,充满好奇,恰如步入“真如”境界的游子,吉祥顺遂。

总的来说,《百花花贵图》卷三十七以其精湛的技法、独特的构图和生动的笔触,展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又有着西方创作的技法和思路。李照东老师通过对百花的细致观察和艺术再现,将自然界的美与人文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观者带来了一场对美的心灵盛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hef.com/bhzw/14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