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接纳。

有些父母片面理解这句话,认为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就代表无条件的满足孩子,所以他们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孩子想要什么买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导致孩子在家难以尊重长辈,在外面也表现得缺乏规矩。

前段时间的好多新闻,比如:2岁小女孩被5岁男孩关进电梯,最后的结果是小女孩坠楼而死;地铁站台边,因为不给“熊孩子”吃自己手中的冰淇淋差点被推下站台,幸亏旁边的路人拉了一把……

有人说,你说的这些都太极端了,占少数。那么这些呢: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大吵大闹,有人提醒父母,管好自己的孩子,父母却说:他还是个孩子,你们让让孩子怎么了?

家里来了熊孩子,收藏多年的玩具被破坏,熊孩子家长没有半点歉意,假惺惺地说:孩子嘛,就是爱玩儿……

熊孩子看见别人拿着好玩的玩具,想据为己有,对方不同意,父母说,“孩子还小,你就让让他嘛”。

他还是个孩子……他不懂事……

一看你们就没生过孩子,小孩子都是爱闹的,懂吗……

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这类孩子和家长,我们是不是很常见?

这样没有规则影响到别人,让人强烈不满。

而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父母没有原则的让步甚至是纵容。

无条件接纳,更要有原则和规则

我们知道,无条件接纳孩子、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很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不受任何规则的约束,因为规则可以让他更好地与人相处,让他知道自由的边界在哪儿,这样才能真正拥有自由。

规则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规则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制定,并进行有效引导。

规则并不是越多越好

生活中,没有规则意识的“熊孩子”“熊父母”好像随处可见。但,还有更常见的,是规则太多,什么都包办代替的父母。

比如,有些严厉的父母给孩子制定了一大堆规则,包括:早上必须7点起床、吃饭的时候不许说话、放学必须先写完作业,然后才能出去玩儿、预习必须按照语文、数学、英语的顺序来、晚上9点之前必须睡觉、每天看电视、上网不能超过1个小时……等等,从生活到学习无所不包。

父母以为规则越多越好,这样才能规范孩子的行为,孩子才会越来越自律。但真的是规则越多越好吗?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证明,孩子在10岁以前,“他律”的发展阶段,还不能完全做到自律。所以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父母引导制定一些的规则,但如果规则太多,反而会限制孩子的自由探索和发展,也容易激起孩子的反抗。

也就是说,规则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发展情况制定规则,小的时候,可能规则较多,但随着孩子的成长,规则应该越少越好,只留下少而精的规则。

图片来源见logo

制定规则要采取协商的方式

家庭中规则的制定,一定要得民主,用相互尊重的方式来制定。孩子作为家庭中的成员,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也需要参与制定规则。因此,除了默认的恒定规则,比如红灯停绿灯行、先来后到等等,其他的时候,家庭规则的制定,要遵守“共同商议”的原则。

也就是说,父母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如果与孩子相关,需要孩子遵守,就要让孩子参与进来,倾听孩子的意见,和孩子一起协商。这样制定的规则,就成了父母和孩子的“约定”。孩子更愿意遵守自己参与的“约定”,而不是遵守父母单方面制定的规则。

赞赏

长按







































鍖椾含鏈鏉冨▉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尰闄?
鍖椾含鍝鐧界櫆椋庡尰闄㈡渶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hef.com/bhyx/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