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

《百合花》是一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茹志鹃

新年复工后不久,上海芭蕾舞团就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一部新戏——《百合花》。这是王安忆的母亲、作家茹志鹃在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彼时的她才刚刚三十出头。用王安忆的话说,这是母亲的一部“青春写作”。

01:10

“今天的芭蕾舞演员也都很年轻,大家共同把当年的文字变成芭蕾舞剧,是很奇异的一件事。距离母亲年离世至今已经快30年过去了,难得大家还记得这部作品。”该剧由王安忆担任编剧,著名编导王舸执导,将作为上海芭蕾舞团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作品呈现。

由“借被子”诞生的故事

年中秋节,打海岸的部队即将发起总攻。年轻的通讯员接到命令,送文工团女战士前往前沿救护站。

救护站里,大家都在为即将打响的战斗做准备,通讯员带着借被子的任务路过新媳妇的家,想问她借那条布满百合花的新棉被却遭到拒绝。通讯员并不知道那是她新婚的嫁妆,即便文工团女战士从中调解,依然在彼此间留下心结。直到中秋夜,三人再次相遇。欢愉的气氛里、宁静的月光下,他们敞开心扉,互诉梦想,化开心结,彼此靠近。

战争打响,血色降临。通讯员前往战场,新媳妇则决定跟着文工团女战士留守救护站。担架队将前线的伤员陆续送回,其中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一朝分别,再见已是生死永隔,那床还没来得及借出的、布满百合花的新棉被,正轻轻覆盖在年轻的通讯员的身上......

小说《百合花》最初发表在《延河》上,全篇只有多个字。舞剧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了部分戏剧性扩充,通过“通讯员”“新媳妇”“文工团女战士”三人因“借被子”这件小事而产生的交集,聚焦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与交流。

据茹志鹃在《的写作经过》中的记载,小说中的人物、事件虽非真人真事,也不是依据真人真事来加工的,但小说中所写的战斗以及战斗的时间、地点都是真实的。那是年的苏中七战七捷之一、总攻海岸战斗打响的八月中秋。

当时,茹志鹃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她接到的第一个工作,也正是去借被子。无数以“新媳妇”为代表的当地百姓,将自己所能提供的一切物资都奉献了出来。

如今,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落座于江苏省海安市城中心,它书写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篇章,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彰显了苏中地区的军民鱼水情,也激发了《百合花》的创作灵感。

芭蕾舞让“百合花”重新绽放,王安忆很“意外”

“小说的内容很简单,需要大量的内容充实。从目前的时长上来看,还是很丰满的。”起初,王安忆对“借被子”这一过于日常的场景舞台化有些担心,直言这是全剧最困难的地方。但看完初排,她坦言很意外,“处理得生动巧妙、也很明白,导演还是很有‘招’的。”

这部剧中,“被子”是贯穿始终的重要道具。在新媳妇和丈夫新婚之夜的片段中,一床被子里外两面,红色和白色的被面翻转,也承载着截然不同的信息传递,直观又颇具隐喻,王安忆很喜欢。“这段现场处理得很大胆,其实应该反复出现来强调这床被子对于新媳妇的重要性。”

此外,文工团女战士的成长也让王安忆印象深刻。“她的存在可以拉开故事和观众的时代距离感,在回想中更加加深情感的表达。”

在王安忆看来,芭蕾舞和民族舞强烈的戏剧性和地方色彩不同,是一种稍显抽象的艺术形式。用芭蕾舞改编这部小说,难度很大。“这就要靠演员表演的生动性了,文字传导的内容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也受限于没有视觉呈现,而舞台上用肢体动作来表达,效果会更加感性。”

据王安忆回忆,当年母亲的这部小说曾有意改编为电影,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此前的视觉化改编作品,也只有一部早年间不到1小时的学生电影作品,由当时还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的沈丹萍饰演“新媳妇”。此次的芭蕾舞剧,算是难得的一次正式舞台作品,王安忆在编剧时也参考了当年的电影剧本草稿。

谈起对于年轻时代母亲的记忆,王安忆坦言:“女儿对于母亲的印象,总是她成年之后的样子。不过还是很感动,这么久的一件作品居然没有被忘记,是很令人欣慰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aihef.com/bhpz/15212.html